作者: 李雪晴 来源: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: 2023-03-17 10:07
□李雪晴
牟同志说到做到,和地区革委会的人一接头,革委会的人说“行”,家属户口的问题就解决了。
从内心来说,此时的他百感交集。他心里有不舍的部队情结,毕竟,身着戎装十多载,洒下过无数汗水。但当下形势这么乱,书生报国,路在何方?
同时,家庭、家乡,让疲倦的他感到些许慰藉。
留在家乡吧,报效乡梓。
不久,上边又来一文,是关于科技人员归口问题。作为军中的科研工作者,李超显被正式分到菏泽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。
报效乡梓
相对来说,地方上的生活一下子变得“慢”了许多。虽然“文革”后期也是运动一个接着一个,但日子毕竟安稳许多。
就这样,一晃十多年过去。
“四人帮”倒台了,“文革”结束了,国家由“以阶级斗争为纲”转入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”,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”的观念深入人心,知识分子的重要性得到全国一致认可。全国范围内,落实知识分子的政策正自上而下地进行着。
1984年,菏泽成立“落实知识分子办公室”,人员从科委、人事、公安、组织、粮食诸单位中抽调组成。
地委十分重视,由地委副书记张守福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领导小组组长,组织部副部长聂书江任副组长,办公室主任是地委统战部部长杨旭,李超显任副主任。
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,众所瞩目。地委书记于波海很重视,经常过问这里的工作。
办公室设在地委大院东办公楼的二楼。从设立起,这里就加班加点忙个不停,有时甚至轮番工作通宵达旦,为全区有历史遗留问题的知识分子办了很多实事。
首先大院里的一个人,就是这次政策的受益者。
他叫卞永江,是超显在菏泽一中时同级同学。由于派性问题,大学毕业多年的他虽然任劳任怨,但一直默默无闻,在地区计划委员会当农业科长。一次,在地委常委扩大会议上,于波海谈及菏泽地区知识分子的现状,越讲越激动,后来用铅笔敲着桌子说:“咱们地区计划委员会的那个卞同志,大学毕业那么多年,申请书写了那么多次,入党问题至今没解决,到底什么问题?是人家不积极,还是不符合条件?如果他有政治问题应严肃处理,若没问题又符合条件,为何拖着不办?”
会后,超显遇到老卞,就笑着说:“你的机会来了,入党很快就要解决。”果然,地委书记说话了,马上就进入程序,三天就解决了。
因为入了党,所以他不久也得到提拔,晋升为副县级干部,后来又被任命为“驻京办主任”,直到退休。
由于时代久远,1957年“反右”以来,一些积累多年的知识分子人事问题汗牛充栋,同志们每天要翻阅大量的人事档案。一发现问题,马上研究分析,待遇该落实的落实,工作该重新分配的重新分配。作为“知识分子办公室”里的知识分子,同时也是办公室的副主任,李超显担当核对与鉴定的重任。他每天都忙得昏天黑地,但能为这些曾受过不公待遇的知识分子做事,他感到义不容辞,必须全力以赴。忙的时候,常常一个月也不休息一天。
这天,工作组的同志们向他投出一份档案,让他过目。
陈巍,牡丹区皇镇人。曾考入山东大学法语系,后退学务农。
他震惊了。
陈巍也是他昔日的一中同学,从初一到高三一直在一个班里。陈巍个头不高,文章写得极好,字也写得娟秀,特别热爱文学,志向就是成为一名文学家。那年他报考的是山东大学中文系,但却阴差阳错地被分到法语系。
当年,超显曾收到过他的来信。来信说他对法语不感兴趣,正想办法转系(实际情况是,当时大学规定是不允许转系的)。反正,他从事文学的梦想永远不会改变。
没想到,一别多年后,超显此时看到昔日同窗的档案——调系无果后,倔强的陈巍毅然退学,回到农村老家。
他在老家务农,从事过生产队长、大队长、大队会计,后来又学了一手好木工。靠着木工手艺,他三十多岁到城里来,正逢菏泽城八一西路的工艺美术厂面向社会招收员工,一身学问的陈巍被录取。他的工作是画“彩旦”,也就是在鸡蛋壳上作画……
陈巍被落实为教师编制。
后来,陈巍听到喜讯后,打听到在“知识分子办公室”里有他一位同学,还特地从老家搭车进城,胳膊挎着积攒多天的半篮子鸡蛋。